▼
圣路易斯藝術博物館( Art )位于美國中部城市圣路易斯,是美國的主要藝術博物館之一,展出來自全世界各個角落的繪畫、雕塑和古代杰作。其收藏的中國藝術品數(shù)量和質量都可排在美國前列。它和周邊的芝加哥美術館、克利夫蘭美術館、納爾遜阿特金斯美術館和印第安納波利斯美術館等,共同書寫了上世紀美國中部瘋狂收藏中國藝術品的歷史。
面具
西周,公元前 1050–771 年
春秋時期,公元前 770-476 年或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
長頸水牛頭顏料容器(調(diào)色器)
商代,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046 年
或西周,公元前 1050 年至前 771 年
卣[you]
屬于中國古代酒器,盛行使用時期為商代跟西周時期。當時用來裝酒用。通常商朝的卣多橢圓形,西周則多圓形。
西周,公元前 1050–771 年
商代,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046 年
觚[gū]
中國古代的一種用于承酒的禮器,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材質爲青銅。圈足,喇叭口,長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現(xiàn)為喇叭狀,形似尊。有圓胴和方胴、出戟和無出戟等之分。
商代,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046 年
罍[léi]
中國商朝晚期至東周時期大型的酒器,雙耳細頸罐式,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形狀,其中方形見于商代晚期,圓形見于商朝和周朝初年。從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漸由瘦高轉為矮粗,繁縟的圖案漸少,變得素雅。
西周,公元前 1050–771 年
鋒利的鉤子、馬刺和尖刺從這件非凡的祭祀青銅器身上豎起,為其令人印象深刻的尺寸和建筑結構賦予了雕塑般的力量。該器皿進一步裝飾有獸形面具(饕餮)和淺浮雕龍,以高度對稱的裝飾順序排列在不同的區(qū)域。裝飾帶的水平方向實現(xiàn)了有節(jié)制的視覺平衡,使作品具有莊嚴感,以補充其視覺侵略性。這件酒器的瓶身兩側各有一個不尋常的雙饕餮紋。一個非常罕見的單個字符銘文可能與皇家授予貴族土地有關。
爵[jué]
青銅爵,別方腹,一側的口部前端有流(即倒酒的流槽),后部有尖狀尾,流與口之間有立柱,腹部一旁有鋬(把手),下有三個錐狀長足。
商代,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046 年
或西周,公元前 1050 年至前 771 年
角
角形狀似爵,無流,兩翼若尾。無兩柱,一部分有蓋。其用途亦與爵相同。流行于商周交替之際,存世數(shù)量很少。
商代,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046 年
明朝,1368–1644 年
材料:青銅鑲銀
彝[yí]
彝,古代盛酒的器具,其形狀長方有蓋,器身有觚陵。
西周,公元前1050–771年
壺(hu)
壺,是一種長頸、大腹、圓足的盛酒器,不僅裝酒,還能裝水,故后代用“簞食壺漿”指犒勞軍旅。
西漢,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9 年
龍首提活環(huán)古器皿
宋朝,960–1279 年
西周,公元前 1050–771 年
東周,公元前 770–221 年
青銅嵌銅
已知存在的六件類似青銅器之一,這件非常罕見的器物有一個略微張開的嘴、腫脹的身體和一個狹窄的腳。蓋為淺穹頂,圓環(huán)等距直立,中央鑲嵌三龍環(huán)繞一雄鹿。肩部有兩個動物面具形狀的把手,每個把手上都固定著一個鑄飾環(huán)。主體裝飾有五個鑲嵌設計,由一個類似于兩個三角形的圖形分開,這些三角形的頂點連接在一起。
裝飾此物件的許多奇幻人物包括成對站在龍頭蛇上的冠禽、斜臥的鹿、長角的貓科動物,以及在器皿表面嬉戲的鹿頭生物。這些以銅鑲嵌的元素源自中國南方的藝術傳統(tǒng)。
扁壺
東漢,公元 25–220 年
斝[jiǎ]
古代中國先民用于溫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禮器,通常用青銅鑄造,三足,一鋬(耳),兩柱,圓口呈喇叭形。商湯王打敗夏桀之后,定為御用的酒杯,諸侯則用角。
商代,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046 年
商代,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046 年
晚商青銅器的完美體現(xiàn)在這件莊嚴的儀式酒器的精致比例和規(guī)模上。其優(yōu)雅內(nèi)斂的裝飾體現(xiàn)在兩條窄帶微型線條和緞帶圖案、一個尺寸適中的精美獸首手柄以及與腿之間三個高貴拱門相呼應的簡單平行線條。器身線條優(yōu)美,線條流暢,造型優(yōu)美,器身膨脹感極佳。器身弧形把手下刻有二十七個字的精美銘文,講述了商王對忠臣的恩寵,以及這位官員為表彰他而委托制造此器的皇室賞賜。尊敬的祖先。
觶[zhì]
觶是中國古代漢族禮器中的一種,做盛酒用,形似尊而小,或有蓋。。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
西周,公元前 1050–771 年
鳳夔龍紋酒器
商代,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046 年
這個古老的青銅酒杯的獨特形狀和不尋常的裝飾使其與中國制造的所有其他已知禮器區(qū)別開來。盛酒的圣器有各種尺寸、形狀和功能。與大多數(shù)其他酒杯的圓形和堅固的輪廓不同,這個物體具有美麗的輪廓。它的外觀和精致的線條與四只羽毛優(yōu)雅、高蹺、長頸的鳳凰相得益彰,這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中極為罕見的圖案。抬足飾對峙的獨足夔龍。
西周,公元前 1050–771 年
尊[zūn]
今作樽,是商周時代中國的一種大中型盛酒器。青銅器,尊的形制圈足,圓腹或方腹,長頸,敞口,口徑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時期,春秋后期已經(jīng)少見。
商代,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046 年
明朝,1368-1644 年或清朝,1644-1911 年
青銅鑲銀和鍍金金屬
盉[hé]
盉是中國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調(diào)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diào)和酒味的濃淡。盉的形狀較多,一般是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
東周,公元前 770–221 年
螺旋花紋獸首柄蓋酒器
商代,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046 年或西周,公元前 1050 年至前 771 年
鳳頭螭龍紋三足壺
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 475-221 年
帶蓋圓柱形酒器
東周,公元前 770–221 年
仿古酒器三足鼎
清朝,1644–1911年
鍍金青銅
十葉形高足杯及環(huán)孔地花鳥圖案
唐朝,618–907 年
盨(xǔ)
在古代盛食物的銅器,橢圓口,有蓋,兩耳,圈足或四足。盨是用來盛黍稷的禮器,從簋變化而來,西周中期偏晚的時候開始流行。
夔龍獸首柄有蓋食器
西周,公元前 1050–771 年
此器的主要設計是裝飾其蓋頂?shù)碾p頭蛇形。頭部共用一個由一只凝視的眼睛組成的身體。帶有馬刺和鉤子的互鎖 C 形帶環(huán)繞著身體和蓋子,帶有平行凹槽和動物頭手柄。這件低矮的長方形器皿的圓頂蓋飾有一對凸緣,當蓋倒置時,凸緣充當支腳。蓋子和容器的內(nèi)部都有冗長的、幾乎相同的銘文。
簋[guǐ]
谷物容器,古代中國用于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用作禮器,圓口,雙耳。流行于商朝至東周,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標志性青銅器具之一。
西周,公元前 1050–771 年
西周,公元前 1050–771 年
西周,公元前 1050–771 年
西周,公元前 1050–771 年
鼎[dǐng]
是古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是古代最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岸Α保ù镀鳎┍缓笫勒J為是所有青銅器中最能代表至高無上權力的器物。
夔龍扁足方鼎
商代,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046 年
大嘴長尾鳥,托淺方盆。形狀基于早期的矩形祭器,但鳥類的雕塑品質和鉤狀法蘭是后來充滿活力的風格的特征。象征氏族的銘文常見于商代青銅器上。
立鼎
金朝,1115–1234 年
夔龍纏繞螺旋紋方鼎四足動物食器
商代,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046 年
商代,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046 年
商代,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046 年
西周,公元前 1050–771 年
鑄青銅
龍紋獅首雙圓紋三足鼎
宣德年間,1426–1435 年
商代,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046 年
獸形鼎
東周,公元前 770–221 年
镈(bó)
一種形制接近于鐘的樂器,不像鐘口呈弧狀,為平口。镈體型比鐘大,器身橫截面為橢圓形(或趨向于橢圓的合瓦形)。早期镈兩側多有鳥云形、虎形、或者夔形的“翼”,裝飾華麗繁復。
纏龍紋吊鐘
東周,公元前 770–221 年
香爐
連蓋連座香爐
明朝,1368-1644 年或清朝,1644-1911 年
材料:青銅顏料、木材和玉石
這件作品視覺上復雜的造型和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龍紋裝飾是基于古代原型。這件器皿的表面看起來是一種老化、腐蝕的銅綠(飾面),但實際上是巧妙地涂上了油漆。這件非凡的鼎器是非常罕見的緊貼古代青銅器設計的明代作品之一。
雍正時期,1722–1735 年
龍鳳云海獸波紋蓋爐
乾隆時期,1736–1795
此香爐造型夸張,體現(xiàn)了 18世紀后期夸張和高度裝飾的風格。
壽字鼎爐
康熙時期,1662–1722 年
這個香爐上的非常精細的深色銅綠(表面光潔度)在這個香爐上裝飾有六個漢字,意思是“長壽”、“幸福”和“繁榮”。這三個字以不同的書法風格書寫,每個字都位于三條腿之一的中心,與船只對古代三腳架形式的使用相得益彰。
螭龍把水仙缽形香爐
萬歷時期,1573-1619 年至崇禎時期,1627-1644 年
鏤空蓋螭龍柄獅狗紋三足香爐
明朝,1368-1644 年或清朝,1644-1911 年
中國的青銅鑄造是藝術和技巧的復雜結合。新的青銅器可能會被要求看起來很舊,藝術家可能會制作出幾乎在每個細節(jié)上都與原始古代模型相似的復制青銅器,包括腐蝕和銅綠。
此爐體格健碩,符合明代雕塑風格:厚重、質樸、堅固。蓋子上的鏤空設計輕盈流暢,獅子狗旋鈕和貓科手柄的生動表情減輕了陰沉的大腹便便的沉重感。香爐被腐蝕成綠灰色,但有一些細小的棕色斑點,表明它原來的顏色。
正德時期,1506–1521 年
云龍海浪紋蓋爐
清朝,1644–1911 年
康熙時期,1662-1722 年至乾隆時期,1736-1795 年
鍍金青銅
此爐上的漢字為古梵文,包金。貴金屬還突出了由鍍金青蛙支撐的蓮花形底座上的花瓣。這件非凡的物品是受晚明最著名的青銅設計師之一的委托制作的。贊助人可能是藏傳佛教寺廟或該宗教教派的信徒。尺寸過大且放置在精心制作的匹配支架上,這樣的作品成本很高。
瑞獸形蓋爐
雍正時期,1722-1735 年或乾隆時期,1736-1795 年
明朝,1368–1644 年
獅子狗形有蓋香爐
元朝,1279-1368 年或明朝,1368-1644 年
材料:鍍金青銅
鴨形香爐
明朝,1368-1644 年或清朝,1644-1911 年
鍍金痕跡的青銅器
胄[zhòu]
胄是一種用來防護頭頸的裝具。在我國古代,人們通常把護衛(wèi)身體其他部位的裝具稱為甲,而把護衛(wèi)頭部的單獨叫作胄,又因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所以“甲胄”一詞便成了中國古代防護裝具的概稱。
商代,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046 年
花瓶
古代青銅燒杯形式的祭壇花瓶
材料:鍍金和內(nèi)填琺瑯青銅
乾隆時期,1736–1795
明朝,1368–1644 年
康熙時期,1662-1722 年至乾隆時期,1736-1795 年
這款花瓶造型簡單而優(yōu)雅,其唯一的裝飾是鑲嵌在獎章狀面具上的小圓環(huán)。這個花瓶造型華麗,氣勢磅礴,仿照古代青銅酒器打造。在這個清代版本中,青銅制造商可以自由發(fā)揮精致的金色潑花裝飾和更大的規(guī)模。
宣德年間,1426–1435 年
雍正時期,1722–1735 年
這兩件幾乎一模一樣的花瓶,原出自一套五件禮器,包括一對燭臺、一個香爐和兩個花瓶。每個都有相同的薄、紅棕色和漆狀銅綠(表面光潔度)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機械精確的鑄造。雍正皇帝在位 12 年期間,肯定曾為皇家神社委托制作過類似的禮器,雍正皇帝的宮廷作坊幾乎在所有藝術類別中都以高品質著稱。
盤龍逐珠浮雕花瓶
康熙時期,1662-1722 年至乾隆時期,1736-1795 年
南宋,1127–1279 年
弘治時期,1487–1505 年
高腳、環(huán)形把手和精致的動物頭像使這個花瓶只適合用于神社和寺廟的祭壇。此尊寶器底鑄銘文:“弘治七年三月吉日造”。花瓶可能出自一套祭壇器具,包括燭臺、香爐和一對花瓶,裝飾和大體設計相似。
鏡子
六花二十字銘文鏡
隋朝,581-618 年或唐朝,618-907 年
青銅配銀
東漢,公元 25–220 年
八卦八棱紋八棱鏡
唐朝,618–907 年
西漢,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9 年
獅子行花紋生肖鑲邊鏡
唐朝,618–907 年
道教法器八卦圖及星座圖
明朝,1368-1644 年或清朝,1644-1911 年
這件作品以天上的星座、吉祥符號和太陽和月亮為特色,在帶有雞和兔子的手柄上表示。這些因素都是民間道教的重要方面,道教是一種在明清兩代擁有大量信徒的宗教。這件被稱為禮器的器皿,很可能是在道教儀式中供奉給天后的,天后也被稱為量器之母。這只盛了一半米的容器是確保長壽和富裕的儀式的中心對象。
帶提手的球形桶
唐朝,618–907 年
貘形容器
明朝,1368–1644 年
青銅嵌金銀
元朝,1279–1368 年
戰(zhàn)車叮當
西周,公元前 1050-771 年或東周,公元前 770-221 年
具有抽象和幾何元素設計的戰(zhàn)車配件
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 475-221 年
黎明彩云元君(碧霞元君)
南宋,1127–1279 年
這尊威嚴肅穆的神像拿著絲綢包裹的圣印,是一位道教神靈。她被幾個獨特的元素所識別。她的頭發(fā)梳成雙卷,并飾有蓮花蕾飾。在她的寡婦峰下,額頭上有一個菱形印記,胸前有一個神奇的真菌圖案。根據(jù)道教傳說,女神居住在中國五大神山之首的泰山之巔的青云觀中。女神通過幫助信徒走上智慧和啟蒙之路來服務他們。
舞姿箭瓶
明朝,1368–1644 年
雙花瓶形刷架
清朝,1644–1911 年
這件非凡的作品巧妙地使用了吉祥蝙蝠和麒麟裝飾兩個花瓶連接處的正面和背面。其他吉祥符號代表了長壽漢字的獎章形式和八個佛教象征,包括無盡的魔法結、佛教法輪和芬芳的蓮花。
俞敏中(1714-1779)刻書筆筒附隸書御詩乾隆時期,1736–1795
紫檀木,鍍金青銅、景泰藍琺瑯和金屬絲鑲嵌
三腳架(li)
商代,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046 年
釋迦牟尼佛坐禪
十六國時期,公元 304-439 年
道教文昌坐像
明朝,1368-1644 年或清朝,1644-1911 年
劉海戲金蟾圖
清朝,1644–1911 年
羅漢坐像
明朝,1368–1644 年
布陀羅迦山觀世音菩薩與善行善僧、長官長者萬歷時期,1573-1619
鳳紋、奇美拉紋、赤龍紋雙瓶
乾隆時期,1736-1795 年
或嘉慶時期,1796-1820 年
在普遍的看法中,如圖所示的雙花瓶被稱為喜杯。容器的兩半由一個隱藏的通道連接,無論從一側喝了多少,都能使婚酒的水平保持不變。這種設計代表了公平穩(wěn)定婚姻的理想。
云龍紋箭瓶
正德時期,1506-1521 年
至萬歷時期,1573-1619 年
這個不尋常的花瓶特別長的脖子上裝飾著兩條蜿蜒的龍,在群山和波浪之上追逐著一顆燃燒的寶石。細長的頸部和三重開口將此器皿識別為箭瓶,這是一種在中國古代飲酒游戲中充當靶子的器皿。目標是將一根帶羽毛的短箭插入花瓶頂部的三個開口之一。失敗者被要求喝一杯酒。
守護戰(zhàn)士立像
明朝,1368–1644 年
觀世音菩薩坐像(觀音)
唐朝,618–907 年
這位菩薩被描繪成具有同情的風度,表現(xiàn)在頭部的輕微傾斜和“皇家輕松”的放松姿勢。菩薩是開悟的人,能夠幫助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人也獲得開悟。在這里,菩薩身著精致飄逸的長袍,佩戴一串珠寶。他的右手以慈善的姿態(tài)握著幾條絲帶狀圍巾中的一條,而左手則指向下方。豐滿的體型借鑒了笈多時期(公元 320-550 年)的印度經(jīng)典雕塑藝術,體現(xiàn)了盛唐風格的藝術理想。
蓮臺立佛形舍利盒
永樂時期,1403–1424 年
牛頭提手神獸浮雕鼎罐
雍正時期,1722–1735 年
這只三腳罐造型內(nèi)斂,帶有斑駁的深色銅銹(表面光潔度),與附近的潑金器皿形成鮮明對比。兩幅作品雖然造型、飾面、技法不同,但以近乎一模一樣的三只麒麟獸作為裝飾,卻將兩者聯(lián)系在一起;長鼻子獨角獸在花瓶把手下重復出現(xiàn)。
戈[ge]
戈(古代冷兵器)“戈是中國古代一種具有擊刺、勾啄等多種功能的木柄曲頭兵器。其構造一般為平頭,橫刃前鋒,垂直裝柄。其端首處有橫向伸出的短刃,刃鋒向內(nèi),可橫擊,又可用于勾殺;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鋒用來啄擊對方。
儀式匕首斧 (ge)
商代,公元前 1600 年至公元前 1046 年
刀
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 475-221 年
西周,公元前 1050–771 年
版權聲明:文中所有圖片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交流學習,不作商業(yè)用途,如有侵權請聯(lián)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