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山玉雕作品的空靈,并不是設計簡潔,畫面空空,而是有靈氣往來的空靈,關鍵問題是不在于雕琢的畫面多少,而在他的靈心獨運。張克山認為,設計雕琢的妙處,就是在密處也能見出空靈,設計雕琢的不好,就是再清空,也難有高詣。在動中求動,不如靜中求動,實中求景,不如空中求景,在虛實結(jié)合之處,構(gòu)建一個令人想象的空間,使得景中有景,象外有象。欣賞張克山的玉雕作品,猶如身臨其境,慢慢的融入這個虛實結(jié)合的妙境中,你會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一種勾魂攝魄的美。
中國古代有以藝載道的說法,技藝只是一種媒介,一種手段,是達到“道”的工具,一切藝術(shù)形式都必須超越“技”而走向“道”。玉雕藝術(shù)因其有內(nèi)在的含蘊,有特殊的寄托,棲息著創(chuàng)作者的靈魂。
玉雕大師張克山
我想,張克山創(chuàng)作這組作品,其一是在追求由藝到“道”的一種探索,一種實踐。另外一層,便是參禪悟道,也就是人生的修行。人生的路,修行的路,成佛的路是自己走的,從來沒有人能夠替代我們完成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最后終成佛道。
我們有很多愿望,向佛去表達,那么這些愿望在我們看來,表面上看來都是對我們很好的,我希望有各種各樣的福報,有錢的,有財?shù)?,有名的,有實的,乃至一切一切,我們覺得這些東西都對我們非常非常好,但是很有可能那些東西只是刀刃上的蜂蜜,如果我們輕易地拿舌頭去舔的時候,我的舌頭會被刀刃傷害割傷,但是作為凡夫,由于被欲望蒙住了雙眼,看不到這個所謂的好處后面隱藏的危險,但是佛有智慧的眼睛,他能夠幫我們?nèi)ゾ駬瘛?/p>
我們在求佛過程中常說,希望您保佑我如何如何,但是我們也希望佛能幫我們抉擇,如果這個東西對我有益,您成就我,幫助我,讓它實現(xiàn);如果這個東西對我不好,對我有害,那您就幫助我,讓它不要實現(xiàn)。
玉雕藝術(shù)是“問道”的過程,人生亦如是。